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此举旨在汇聚力量,为传承这门艺术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团体在1955年正式登记成为一家职业剧团,并更名为乐清越剧团。在那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乐清越剧团如同许多其他戏曲单位一样遭受了分裂和解体的命运。然而,这段艰难时期也孕育出了新的机会,一些演员加入文艺宣传队,他们开始以新颖的节目吸引观众,如歌舞表演等。
1977年,乐清越剧团重新恢复其建制之姿。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不仅因为组织结构上的重组,更因为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该剧团展现出其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的一面,它致力于走上正途,寻求一种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979年的上海、杭州巡回演出成为了该剧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次巡回中,《双玉蝉》等经典作品赢得了观众们热烈欢迎,其中小生王少楼和花旦张腊娇分别崭露头角,他们都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广泛赞誉。随后,在浙江省内外多个重要舞台上,该剧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奖项,其影响力迅速扩散开来。
除了这些知名演员外,该劇團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以及王新花等。而导演方面,则有方裕富、陆贞芳、高级女导师陈婉玲,以及杨鹤鸣等人,他们对戏曲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以提升整体表现质量。
近年来,该劇團又培养出了更多青年才俊,如张妙玲、小生童红霞及李美凤等。此外,它还拥有诸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倾国佳人》等具有独特立意和风格各异的大型编排作品,这些作品在省市戏曲节会上频繁获奖,其中《洗马桥》的表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荣获第七届中国戏曲节优秀演出的殊荣。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该劇團已经踏足全国乃至国际各地,使得“浙江话本”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认可。1985年的冬季,便有幸进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献艺,而2000年11月,又被邀请到香港进行专场表演,并获得了高度评价。此番盛誉不仅来自当地报刊,也通过电视台录像播放,以及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得到传播,使得乐清越劇團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戲曲集體之一。历任主要领导包括陆贞芳、何云尧、张腊娇、高级男导师王少楼以及女导师陈婉玲、中层干部翁小根及蒋振喜他们,都对该劇團产生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