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越剧满堂红认亲戏曲电影的当代魅力

顾锡东在1982年创作了越剧经典《五女拜寿》,这部作品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大银幕,成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戏曲电影。这部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被授予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五女拜寿》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还展现了冲突激烈、迭起、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镜头语言,这部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如孔孟之义、伦常孝道等。它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作为个体生存模式的基础。

儒家仁学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再扩展至处理社会关系,是塑造个人美与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纽带。在家庭成员生活外在空间中,不仅反映了家庭的地位象征,更维系着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而内在精神则通过外在空间得到完善,相互支撑又可能相互拆解。

然而,在看似富贵满堂、母慈女孝之家,却暗藏嫌贫爱富和排挤不公的心态。要维系个体成员间关系,长辈与晚辈感情必须双向度,而非单向度。这正是三春和丫鬟翠云身上所寻找的人伦道德价值——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及移风俗。

即使面对抛弃和压抑,《五女拜寿》仍将裂痕进行缝补,彰显了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故事仍然能够触动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揭示出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恒价值。

虽然戏曲与电影之间存在疏离,但新世纪以来,他们开始重新回归到大众娱乐领域。大众对戏曲保留的情感记忆,以及地方戏所特有的“在地性”,表明戏曲电影依然有潜在市场值得探索,即使无法重合年轻主流观影群体,也可以通过地域性的观众潜力来重新唤醒其魅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