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2年,顾锡东的戏曲剧目《五女拜寿》问世,它成为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体典范。1984年,这部经典作品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大银幕,成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戏曲电影。这部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也为业界树立了新的标准。它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一殊荣是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认可。
《五女拜寿》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而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更为集中的表达。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
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的外在物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它是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要通过外在结构布局维系长幼尊卑的家庭伦理秩序。三方面,通过外在空间进而完善个体成员的心灵,而个体内心灵又将促进外在空间建设。在这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逐渐松弛。
尽管如此,在这个看似富贵满堂、母慈女孝之家的环境中,却充斥着嫌贫爱富、排挤不公的情绪。而要想长久地维系个体关系,长辈与晚辈的情感绝对是双向度而非单向度。此时,一些人物如三春和丫鬟翠云,因为她们身上找到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为整个家族带来了改变。
《五女拜寿》的拍摄并没有脱离原剧种,同时增加了电影化的手法,如正反打镜头面部表情特写空镜头抒情意味等,使故事更加戏剧性且吸引人。此时此刻,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到现在,不论是在商业还是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那些曾经热衷于观看戏曲电影的人来说,《五女拜寿》的记忆仍旧触动他们的心弦。这提醒我们,即便时代变迁,对于地方戏及历史记忆依然有强烈需求,或许需要重新唤醒这些潜力市场,让更多新的一代观众了解并欣赏它们所代表的大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