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竹琴越剧之花如浙江越剧小百花十姐妹中的璀璨明珠

邢竹琴,浙江越剧小百花十姐妹中的杰出演员,她的艺术生涯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始于1921年的嵊县沃基村,一路走来,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表演者,更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星辰。

1931年春天,当她踏入黄泽越新舞台时,便遇到了王杏花、孙妙凤等同窗师友。尽管年龄最小,但她在科班里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不仅多次扮演童生角色,还尝试了各种角色,从花旦、小生、小丑到老生、大面,每一种形象都被她精准地刻画出来,被誉为“小百搭”,甚至还有“神童小生”的美誉。她善于讲故事,擅长即兴押韵编唱词,使得她的同学们尊称她为“女秀才”。

随后,她在上海和绍兴、诸暨、宁波等地巡回演出,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心。14岁时,她便开始改唱花旦,与姚水娟合作多年。在1939年7月姚水娟离开之后,她成为了头肩旦,与竺素娥搭档,在天香戏院和南洋戏院成功上演。1940年至1941年间,她与尹桂芳搭档半年,再次与竺素娥合作。

邢竹琴以其卓越的表演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为越剧男女合演探索开辟了新道路。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编导,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安邦定国志》、《碧桃庵产子》、《大堂会》、《绣鸳鸯》等。此外,还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并与顾锡东共同创作了一系列现代作品,如《燕归楼》、《争儿记》等。

80年代后期,邢竹琴转向导 演工作,不断参与各类剧目的制作,并培养新人。她的一生,是对传统艺术不断革新的见证,也是对个人追求卓越无限热情的一个缩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