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女,越剧小生。原名干掌珠,出生于石浦镇金鸡山村。父亲是一位盐民,也是当地民间戏剧爱好者,他在家乡非常有名气,以演绎关公而闻名遐迩。王文娟6岁时不幸失去父亲,从此,她和母亲一起承担起养育两个弟弟的重任,经常早出晚归地挑着几十斤重的盐到晓塘、后岭一带去卖。
1942年,当时仅13岁的王文娟因家乡遭受灾荒,一家人迫于无奈寄居上海姑妈家,并开始读书。在姑妈家的影响下,她开始迷恋越剧,每天下午放学后就跑到同乐戏院观看表演;每逢空闲,都会模仿表演动作和台词唱腔,一心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戏子。她终于被姑妈介绍到尹桂芳门下学习,并改名为尹瑞芳。
随后的日子里,尹瑞芳在师父指导下刻苦练习基本功、学唱腔、学表演,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在1946年1月成立了芳华越剧团之后,她成为了该团第一代演员之一,与尹桂芳等人共同创立了著名的“尹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尹瑞芳在《屈原》中饰宋玉与婵娟对唱深受好评,在解放前夕,还应邀参加象山越剧小班《借红灯》的表演。
1951年8月22日,在上海西海舞台上首次亮相精华越剧团,其后她还参与了支援浙江地区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在1957年底返回上海并加入芳华越劇團後,她又再次支援福建地区,并以二肩小生的身份在海防前线和城镇乡村都留下了美好的舞台印象。
1963年,再次回到象山县人民剧院,为扭转上座率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主演了一系列现代戏,如《夺印》、《迎春花》、《南海长城》、《不准出生的人》、《霓虹灯下的哨兵》,尤其是在《怒铡金龙》的最后一场古装戏中展现了一番高超艺术水平。此外,她还曾多次请来其他青年人才帮助培养新一代,并且积极参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种政治活动。
1978年7月,由于需要减轻象山县越剧团工资开支的问题,尹瑞芳提前退休回到了象山县人民剧院,与青年队伍合作排练两部古装戏,即《红楼梦》及梁祝传说故事。这两部作品连续49场爆满,使得她的名字响彻全省乃至全国,让她成为了民族优秀文化传播者的典范。
1980年的4月起,由于培养新的一代需求,再次请来尹瑞芳作为负责人与主教导训练班学生们,同时也推出了折子戏汇报演出受到广泛好评。此外,还有多位学员获得奖项,如董柯娣获“优秀小百花奖”,纪顺利肖亚萍获“小百花奖”,而她本人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优秀园丁奖”。
至今,这位96岁高龄的小生仍然活跃在这个世界上,用她的生命和艺术为人们带去欢笑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