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凤,越剧旦角,以小白玉梅为艺名。出生于上海,自幼随父学戏,因嗓音优美被称为“金嗓子”。1933年与父领衔的男班在天海楼首次登台客串,与老生童正初合演《武家坡》一炮而红。随后与高月升合作演出《关王会》,深受欢迎,并于同年8月在得意茶楼正式挂牌演出,其声誉日渐隆盛。
20世纪30年代后期,绍兴文戏兴起,她与多位搭档如屠杏花、李艳芳、竺素娥等小生和姚月明、张桂凤、徐天红等老生共同上场,频繁在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新世界、中山公园等地演出。40年代后期,她息影舞台,但1951年秋参加了抗美援朝义演活动。
50年代她担任青山越剧团副团长并参与振奋越剧团,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师,并调至上海越剧院学馆任主教老师。在1976年退休后,她继续教授新办的上海越剧院学馆和上海市戏曲学校的学生。
她擅长各种角色,从青衣到彩旦不分外,而且表演才华横溢。她有许多经典角色,如《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陈三两》中的陈三两、《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赖婚记》中的陈氏和《断太后》中的李太后等。
她的唱功极佳,有着清晰的咬字和尖锐的团音,在快板方面尤其突出。此外,她对台步圆场也有深厚造诣,是一位受到众人敬仰的人物。在教学方面,也非常注重扶持下属,如曾帮助王文娟和戚雅仙成长,并亲授祭文调给戚派名剧《王千金祭夫》,对张云霞及傅全香的快板也进行过指导。
解放之后培养出的史济华等多位越剧艺术家均受过她的影响。而一些作品如《盘夫索夫》、《王千金祭夫》的唱片也是由她灌录。她与傅全香合作的电视版《赖婚记》,收录于傅全香个人艺术专集,并分别在1964年及1982年发行。2004年去世前,一直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并曾任职于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