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派,源自于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她的艺术成就受到了竺素娥、高庆奎和马连良等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影响。40年代中期,范瑞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流派——范派。这一流派以质朴温和、大方热情、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而闻名。代表作包括《梁祝》中的梁山伯、《李娃传》中的郑元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等。
在唱腔方面,范派注重句逗延伸过门,长腔富华彩,以及首创[弦下腔]的技巧。这种[弦下腔]具有低沉、悲愤的情绪倾向,并且善用移宫换调,使曲调具有丰富的调式变化。在发声上,范瑞娟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有一种特具的共鸣音色,这与她发声共鸣位置和咬字口型有关。
在表演方面,范瑞娟注重神态的创造,以手、眼、身、法、步为配合,在各种眼法运用的同时,还贯串运用一些表演程式与技巧,以突出人物个性。此外,她还借助于传统舞蹈语汇,如精彩的手指动作,与唱腊相配合,使角色的内心活动得到深刻揭示。
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赞扬了范瑞娟:“创造了一种志诚淳朴,无灵气却精光闪烁,有如浑金璞玉之风采。”这一评价概括了范派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许多知名越剧人才,如丁赛君、高琦、何文莉等,都曾是她的学生或得益于她的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