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目山区昌化县的深山冷岙,一支特殊的剧团曾经活跃了多年,那就是昌化越剧团。这个团体是由上海文华越剧团在1956年支援到这里,带来了浓厚的城市文化气息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团长张湘卿是一位出身于高升舞台的小生,他与筱丹桂合作多年,为越剧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昌化越剧团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演员,其中包括花旦虞忠花、徐桂兰、梁红玉,小生黄明君、周素琴,老生陈少芳,老旦汤桂凤,小丑筱宝宝等,他们不仅有着出色的表演技艺,更有着扎实的人物魅力。在这里,他们不仅为山区人民演出,还积极辅导农村剧团,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这门古典艺术。
1959年的冬季,由王天一根据本县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杨立贝》震撼上演。这部作品不仅创意独特,而且深受观众喜爱,在1960年的嘉兴专区现代戏调演中获得了四项奖项,即创作奖、演出奖、导演奖以及舞美设计奖。此外,它还在浙江省现代戏调演中赢得了广泛好评。
1962年的冬季,《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相继刊登了对该剧的文章评论推荐,这让《杨立贝》的名声大噪。上海市的一些重要媒体都纷纷报道此事,并且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杰出的作品。据说,当时连续七年每隔一年就有一次《杨立贝》的上映,每场都能吸引大量观众,总计达到了126场之多,其观众人数超过12万人次。
后来,该故事被改编成电影《血碑》,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制作。这部影片再次证明了《杨立贝》的影响力和永恒价值。不幸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昌化县被撤销,而该地区所有文化机构也跟随合并,最终更名为临安县越剧团。但对于那些曾经参与或欣赏过其表 演的人们来说,这个名字依然充满传奇色彩,因为它代表了一段历史、一段传统,以及一个社区共同见证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