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越剧团的前身是浙江省宁波市越剧二团,成立于1957年。该团由民间职业剧团“五一”剧团改制而来。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持下,该队在1959年9月被调往新疆,并正式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越剧团。这支艺术集体由著名演员筱云飞担任第一任总导演,副总导官陈步一,以及副总导官筱佩卿和汪笑天共同领导。该队共有85名演职员,他们经过艰苦的旅途,最终抵达了位于沙漠边缘的小镇尾亚车站。在等待转车期间,他们为当地群众表演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戏曲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和《红楼梦》,这些戏曲深受观众青睐,为这座荒漠小镇带来了文化的光芒。
自从到达新疆后,这支越剧队不畏酷暑严寒,勇敢地走遍了天山南北,为各个农牧场提供慰问演出。此外,他们还在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喀什等城市为各族观众进行了多次表演。该队拥有完整的行当系统,其中包括潘瑞莲、高声花旦;潘月楼、小生;梁天红、小生;陈菊青、中生;王世蓉、小丑;徐惠芬、大丑以及其他多位优秀的演员。
该队拥有编剧樊篱、导演范志祥以及舞美设计邬长贵,这些人才汇聚一起,将传统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常规公 演的一些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杨立贝》、《云中落绣鞋》、《阮八姐》、《碧玉簪》、《半把剪刀》、《盘夫索夫》及《團圆之后》,每一部都展现了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深刻理解。
1962年10月,该劇團返回寧波市,並在當地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回歸晚會,同時排練了一部名為《王子與公主》的專門為維吾爾族民間故事創作的大型戲曲作品,這部戲在上海、杭州及寧波等地獲得熱烈歡迎,並獲得當時幾家大報如《新民晚報》(Shanghai)、_杭州市日报(Hangzhou)及寧波日报(Ningbo)的好評文章發布,這些文章讚揚該劇以優雅無比的手法融合少數民族元素,使得越劇藝術領域擴展開來,更上層樓。
为了培养青年才俊,该隊通过“带学员”的方式成功招募并教育三批学生:第一批“艳”字辈学生、二批“鸣”字辈学生、三批未能完成培训者则于1965年7月分配至農業師第1师,在阿克苏地区工作並改組為農業師第1師越劇團。然而,在1970年的3月15日,此團體宣告解散,大部分成員則返回江浙地區繼續其藝術之路,而另外一些則留在當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