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群英舞台与新新群英舞台:越剧经典的双重奏鸣
在中国戏曲史上,越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嵊县后山白佛堂,一位名叫竺均堂的人物,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名为“新群英舞台”的第二副科班,这标志着越剧的一次重要发展。
1932年,“新群英舞台”正式开班,由竺基焕师傅担任开蒙师傅,并有叶樟全、竺云章等演员作为男班成员。该班主要教授绍剧曲调,但也逐渐引入了越剧元素,如《绣鸳鸯》、《碧玉簪》等经典作品。这一时期,该班共有50多名艺徒,其中包括张桂莲、香芬、陈兰芬、韩爱琴等知名演员,他们共同学习并表演各种文武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新群英舞台”由于内部矛盾而解散。但是,不久之后,竺基焕师傅又重新回到后山,并且在1934年成立了新的戏班——“新新群英舞台”。他不仅自任班长,还承担起教师的角色,为艺人们教导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沉香扇》、《碧玉簪》、《双龙会》和《大闹无底洞》,这些都是越剧中的代表性武戏和文戏。
经过短暂但充实的训练,“新新群英舞台”的艺人很快展现出了他们卓越的地步,他们开始在嵊州、余姚、宁波等地进行公开表演。此时,“旧日风华再现”,“传统美学启迪”,观众们对这两场由不同背景下形成的“老生长记”的兴趣日益浓厚,而这正是越剧艺术魅力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艺人的努力,都为未来几十年的越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