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越剧团的前身是浙江省宁波市越剧二团,成立于1957年。该团由民间职业剧团“五一”剧团改制而来。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持下,该队在1959年9月被调往新疆,并正式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越剧团。这支艺术集体由著名演员筱云飞担任第一任总导演,副总导演则是陈步一和筱佩卿。此外,还有汪笑天等人共同努力,他们共计85名演职人员,以上海为起点,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偏远的尾亚车站。在等待转车期间,他们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表演,其中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和《红楼梦》四部戏。这些戏曲作品以其华丽的服饰、真实的情感表现以及优美的声音深受观众青睐,为当地居民带来了难忘的一场文化盛宴。
此后,这个充满活力的越剧班子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着他们对艺术事业的热爱,而且还走遍了整个天山南北地区,为各个农牧场提供慰问性表演。此外,他们还在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喀什等多个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小型巡回演出。该队拥有一套完整的人物阵容,其中包括潘瑞莲、潘月楼、梁天红、陈菊青和王世蓉等众多才华横溢的女主角,以及俞生凤、高小明、小魏萍及董招弟等男主角。此外,还有郑林娟、小小红、何晓芳和张笑笑等其他成员构成了这个富有人气与才华并重的小组。
随着时间推移,该队不断推出新的优秀作品,如《杨立贝》、《云中落绣鞋》、《阮八姐》、《碧玉簪》(又称《粉黛双成婚》)、半把剪刀(又称《半把剪刀·丑生扮旦》,也叫做《盘夫索夫·丑生扮旦》,还有另一首名为《家风传唱》的歌曲),这些作品都得到了观众们广泛好评。
1962年10月,该队返回宁波市进行汇报 演出,并且排练了高立清根据维吾尔族民间故事编写的一部独特之作——《王子与公主》,这部戏在上海、大连以及杭州三座城市上空飘扬,在那里它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突破,因为它将越剧形式与少数民族文化巧妙结合起来,使得越剧艺术领域开拓出了新的视野。
为了培养更多青年人才,该队实施了“学员制度”,先后接收过三批学员:第一批是以“艳”字辈命名,第二批是以“鸣”字辈命名,而第三批则未能完成排练便于1965年7月被分配到位于阿克苏县的大农业师派驻地,那里的艺人们创办了一支新的农一师越剧社。但最终,在1969年的3月15日,这支社群解散,只留下部分成员就地安置,大部分艺人们选择返回江浙地区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