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简直无与伦比。那时候的我,一个充满激情的粉丝,不惜花高价从上海购买了唱词,并不懈地寻求演员的引见和唱腔技巧。虽然当时我的歌声粗糙,但《红楼梦》中的名段却被我“拿下”。在那个天真的少女时代,我坚信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等同于林黛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唱功的肤浅。优美的开篇一直让我难以完美呈现。
后来,一次偶然间,我收听到了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那份神魂颠倒、乐不可支的情感深深吸引了我。不过,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唱功上的限制,这首曲子一直无法完全掌握。我决定重新学习相关内容,从电影、电视剧到越剧,每一部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研究。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心中的王文鹃似乎显得有些过时,因为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更加贴近曹雪芹笔下的原形,被誉为“珠穆朗玛峰”级别的人物。
再次聆听徐老师的声音,那些苍老的声音让我对陈晓旭表演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黛玉葬花》这段情节,在我的心中终于有了一个模糊但清晰的地位。这首歌曲是由曹雪芹创作而成,是一首咏花之作,却实则写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了林小姐缺乏知音、葬花无奈以及哀怨的心情。而这些字句,如“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将林小姐孤独无助的情绪暴露无遗;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则是她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控诉;最后,“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体现出她的孤傲倔强。
纵观整首开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黛玉眼前是一片暗淡凄清,她多愁善感的心在生与死、爱与恨之间产生迷茫和厌倦。这份感情融入现实场景,让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我明白这个基本含义后,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如果不考虑其本身,就能让我陶醉。但是我开始思考:林黛玉五六岁丧父,最晚七岁进入贾府,而薛宝钗比贾宝钗大一岁,且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因此他们最晚十六七岁结婚。换句话说,当林黛玉去世不过十四五岁,那么她的声音为什么会如此苍老?
为了找到答案,我耐心地重复聆听这个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小旋律(估计超过100遍)。不得不承认,无论谁如何演绎,都无法超越或独树一帜。这绝唱已经成为评弹界不可动摇的事实。但为何让人感觉它苍老?答案只有一个:徐老师谱曲时已有一定年纪并患病。当我们欣赏丽调《黛玉葬 花》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模仿其苍老而沙哑,而应该延续留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尽管我至今未能完美诠释这经典之作,但至少弄清楚了 林妹妹只活十四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