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启动。为了庆祝上海越剧院60周年纪念,这次嘉年华汇聚了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32台剧目和35场演出,为观众带来了盛大的戏曲盛宴。这不仅是对上海“戏码头”地位的一次展示,也凸显了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的创新尝试。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商业风险,但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坚信:“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并不纯粹是商业,有时候我们需要‘倒逼’市场,助其扩充容量。”这次大规模的演出并没有导致票房竞争,而是一种规模效应,让整个行业受益。
上海被认为是越剧发祥地,从三四十年代起,一些著名的越劇團在这里同时进行表演,并催生出了多个流派和艺术大家,如今人们仍然怀念那样的盛况。上海越劇院院长李莉表示,只有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磨练演员、培养观众,使得越劇能够生机勃勃。
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主任陈镜高认为,“票房分成对各方都是一个考验,如果有实力面对市场,那么每个人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黄国庆则坦言,全团从福建到上海的路费需花费六七万元,不保底的情况下,他们必须精打细算。但由于节省成本并非最佳选择,他决定增加演出场次,因为《玉蜻蜓》和《柳永》的票房销售两周内售罄。
此外,在嘉年华期间,除了专业的大型舞台表演,还有一系列社区和学校等公益活动,无间断进行,以文化配送和主动联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市场运作与公益活动相互补充的心态。此举不仅提升了作品质量,还提高了观众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的戏曲类型,每一种都具有独特魅力。
最后,《舞台姐妹情》将于8月中旬作为嘉年华压轴大戏在上海大剧院连续三场放映,由近十个知名 越劇團 的20位“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共同参与,这不仅展现了他们高超技艺,更激励其他地区的小型或较新的 越劇團 通过这种模式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