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仿佛是当时的狂想。那个时代的我不仅在校园里传唱着这部戏曲,还自费从上海购得一本唱词,以求能亲近演员,学以致用。那时候,即使是粗糙的模仿,也让我在同学间小有名气。然而,当我深入研究这部作品时,我意识到自己与越剧擦肩而过,最终选择了评弹艺术。在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中,我被其迷住了,但也因为自己的认识不足和唱功浅尝辄止,这首优美开篇一直无法准确表达。
随着年龄增长,我明白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就会感到疲惫。我决定重新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越剧、电影、电视剧资料进行细致研究。这次的探索让我发现曾经心中的王文鹃,如今看来显得有些老态。但陈晓旭扮演林黛玉,更接近曹雪芹小说中的形象,被誉为“珠穆朗玛峰”难以逾越。回头听徐老师的《黛玉葬花》,那苍老的声音更加令人敬畏。
经过多次思考和学习,我终于翻阅起原著《红楼梦》,二遍读完后,再反复琢磨葬花情节的心理过程。我理解了开篇《黛玉葬花》的真谛,它不仅咏花,而且写人。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展现出林小姐缺乏知音、哀愁无奈的情感。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的台词,是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一种悲愤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则是姑娘坚守纯洁,不愿忍辱偷生、孤傲倔强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些理解,再次聆听丽调《黛玉葬花》。虽然曲子本身让人陶醉,但考虑到林黛玉五岁丧父,一生遭际短暂,对于一个十五岁就离世的小女人的声音是否真的能如此苍老?为了寻找答案,我耐心地再次聆听这个经典之作,最终发现徐老师在谱曲时已有一定年纪并患病,其歌声才呈现出一种特殊魅力,而非简单模仿。
尽管至今我尚未将这首经典唱好,但至少弄清楚了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这段经历教会了我,《黛玉葬花》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更是一段历史沉淀,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深意和艺术家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