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葬花与越剧演员徐玉兰近况的物品象征意义

回首初中时,我对越剧版《红楼梦》的热爱,仿佛是当时的狂想。那个时代的我不仅在校园里传唱着越剧,更自诩为小有名气。在同学间,即便是我那时候的囫囵吞枣,也能将《红楼梦》中的名段“拿下”。那时候的心思简单,只知道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等同于林黛玉。然而,我的道路与越剧擦肩而过,我走向评弹,徐丽仙老师的一曲《黛玉葬花》,却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便买下了所有关于《红楼梦》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资源,对其进行细致研究。这次研究让我发现,那曾经在我心中如诗如画的王文鹃,如今已显得有些老态龙钟。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则更加接近曹雪芹笔下的原形,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重新翻阅小说,并且仔细聆听徐老师那首《黛玉葬花》,我才渐渐明白了它背后的含义。那首歌,从外表看似咏花实则写人,每一句词都透露出林小姐独特的情感状态:“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展现了她缺乏知音、无奈之情;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则是她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淡的一种控诉;至于“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这反映的是她的孤傲与坚持。

通过这些理解,我再次聆听这首开篇,看到了林黛玉眼前的暗淡与凄清,以及她多愁善感内心生死抉择中的迷茫与厌倦。我也思考起了为什么会感觉到苍老——可能是因为徐老师在谱曲时已经有一定的年纪,并身患绝症,使得这首歌既动人又令人思考。

尽管我至今未能唱好这一经典,但至少弄清楚了 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这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触动人心。而丽调《黛玉葬花》并非只是模仿苍老,而是在延续作品给后人的艺术魅力,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