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女神汇聚2015上海越剧嘉年华沪苏浙闽12团32台35场盛宴

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下了开幕大幕,为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点燃了激情的火花。沪苏浙闽12个剧团、32台剧目、35场演出汇聚一堂,这不仅是对60周年庆祝的一次盛举,也是近年来参演剧团最多、阵容最豪华的越剧盛会,更是凸显了上海作为“戏码头”的重要地位。这场文化盛宴也是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携手合作,以小资金撬动大市场,展现了文化产业在商业化背景下的创新尝试。

《牡丹亭》、《孔雀东南飞》、《玉蜻蜓》和《春琴传》,这些经典作品在嘉年华中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戏迷们奔走相告。然而,对于是否能够在一个月内消化3万余张同一类别演出票房,业内人士仍然持有疑虑。对于此问题,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表示:“从商业风险角度考虑,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并不纯粹是商业,有时候我们需要‘倒逼’市场,让其扩充容量。”他强调,大规模演出的形成还真实有效,不但没有造成预期中的票房竞争,“自相残杀”,反而产生了规模效应。

上海被誉为越剧发祥之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里曾同时出现十几个越劇團,最终催生出了众多流派与艺术大家,如今这样的盛况依旧令人怀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越剧能够生机勃勃,只能不断进行演出磨练演员,并培养观众。这一点也得到了去年的嘉年华以及今年《甄嬛》的20场驻场演出的成功证明。在许霈霖看来,这些都再次证实了上海“戏码头”的重要性,以及戏曲院团通过这里打响名头,从而提高他们的商务报价能力。

绍兴的小百花艺术中心始终坚持每年到上海进行表演,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7年前,当杭州越劇院初次踏足上海时,他们面临着高昂的租金和低收入的问题,但并未气馁,而是一直持续4年的努力,最终实现连续推出了16台大戲且盈余。此次嘉年华中,它们继续受到热烈欢迎,与其他如诸暨、余姚等几十年的没有亮相者纷纷重返,以期在这个“戏码头”取得佳绩。

尽管运营成本较高,但是这项活动却以启动资金只有同类活动十分之一完成,是通过票房分成模式共担风险,使得各方都更加积极参与创作选择更适合市场的话题和主角,同时也促使综艺厅挑选那些有可能获得高票房表现的组合和单元。而福建芳华越劇團就因如此模式增加了它们在江湖上的份额,并决定增加更多表演次数。

此外,这个节日期间,还开展了一系列社区公益活动,让观众能够接触到真正优秀的舞台艺术品,而非简单免费观看白戏。当一些政府官员听闻免费公益表 演时,他们担心居民会因为不平等分配而愤怒,因此采用的是政府补贴、基层购买以及居民自费购买“三合一”方式定价10元或15元,每卖出一张票都会维护秩序并保证分配公平性。这项措施成功吸引更多社区居民购票,最终将原定的五场增至八场。此外,由于这一举措并未赶走任何观众,即便是在门口挂起宣传海报后,也有人潮涌向影视馆购买门票,从而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对此类型表 演的情感支持力度及认可度。

总之,这一切都展示了一种新的经营理念——结合公共服务与经济利益,将无形资产转变为现实财富,使得人们意识到当他们寻找每个独特的地方特色时,就能得到一定的人气支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