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水乡里,生长着一位名叫冯九经的琴师,他就像那里的芦苇,根深叶茂。1920年,在嵊县浦口镇的一片宁静中,他开始了他的音乐之旅。他向先高道士学习拉胡琴,那是1935年的一个春天,当时他还只是个少年,但已经有了一颗渴望探索音乐世界的心。
随后,他进了农商学社坐唱班,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那里的绍兴大班教会了他如何用二胡、板胡和鼓板来表达自己。冯九经不仅仅是一位演奏家,他还是一名演员,对老生角色的演绎尤为精通。在那个年代,他穿梭于寒宫乐团、尹树春的阳春舞台、陈素娥和魏小云的吉安舞台以及沈雅琴和竺菊香的雅金舞台之间,每一次出现在不同的舞台上,都让他的名字更加响亮。
1938年,王杏花戏班邀请他担任操琴,这个机会让他能够更广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嘉兴、峡石、上海和宁波等地巡回演出。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三年。这之后,又加入了竺素娥剧团,一段时间内,他在中小型越剧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与竺筱素娥结婚,最终成为剧团股东兼老板之一。
1956年,当文化建设支援兰州的时候,冯九经随同剧团前往。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富有成就感的时期。在那里,他不仅继续作为主胡手,用唢呐吹出了生命力勃勃的声音,还发展出了新的伴奏技巧——四工调过门音调,这些都是当时尚未被人熟知的创新之作。他对这些音调进行改良,使得它们更加动听,有时候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流露。
在快板节目中,大多数人都喜欢使用短弓来打造那种紧张刺激的情绪,而冯九经却选择长弓,即使这样也能保持节奏清晰而又强劲无比。这种独特的手法,让他的音乐艺术具有了一种特殊风格,被同行们推崇备至,就像江南水乡中的那份悠然自得一样,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艺术追求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