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遥远的1942年一场关于越剧归属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1942年的岁月里,一场关于越剧命运的故事正在上演。2月19日,马樟花离世,这位越剧界的杰出艺术家逝去后不久,2月22日,在上海徐家汇路殡仪馆举行了盛大的告别仪式,袁雪芬、钱妙花等众多同行姐妹前来吊唁,为马樟花送行。

此时,对于越剧的未来,有人提出了疑问:它是否仍然属于曲艺?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这个背景下,《越剧日报》在2月2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越剧的危期到矣》的报道。这篇报道揭示了当时各大戏院面临严峻挑战,它们因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和生计困难而感到忧虑。百业凋敝,对娱乐事业影响深远,使得夜市萧条,只能依靠白天的票房收入维持生计。

3月7日,袁雪芬因为健康原因暂停演出,并返回嵊县养病。此间,她对自己的表演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与准备。4月1日,在皇后大戏院,她以新作品《泪洒相思地》连续84场热卖,再次登台,她在恩派亚重现该剧共202场,打破了之前所有人的纪录,为她赢得了更多赞誉。

4月15日,傅全香加入同乐戏院,与尹桂芳、竺水招合作展开新的艺术探索。此外,在4月17日,以筱丹桂为首成立了丹桂剧团,它们主要在浙东大戏院上演,如《劳燕分飞》、《蝶魂花影》等新作吸引着观众。

随着时间推移,不仅是女性角色主导的大型节目充斥报纸广告,而绍兴文戏男班则已消失无踪。6月份中,大批女子越剧演员如施银花、徐玉兰离开繁华都市上海前往宁波,就职于天然舞台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到了7月1日,以商芳臣为首标准剧团迁至九星大戏院开始新的征程,其首映之作正是《桂花亭》,评论界对其长达三年的老生统领给予高度评价。而樊篱也从原来的位置脱身加入“标准”,展现出她的勇气与决心。

10月28日,在袁雪芬重新回到舞台上的第二个公益晚会中,她带来了改革性的作品——《古庙冤魂》,这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她不仅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如张桂莲、王银凤、张桂凤、陆锦花、梅月楼和沈玉凤,还创立了一支完整编导及舞美人员团队,从而打破传统束缚,将幕外景象改写成完整的小说形式进行表现。此举标志着越劇改革的一步棋已经迈出了实质性进展一步。

11 月 25 日,又一次重大变革发生,大来劇場發表第二個改革後戲目的「斷肠人」,從此以后,“大來”的每一場戲都使用完整的小说形式進行呈現,這樣做彻底改变了过去幕内景象完全依赖幕表的情况,让整个表演更加精彩纷呈,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每一段情感和故事细节。这就是那个时代对于越劇未来的期待,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不断探索找到自我定位的一个缩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