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卢时俊,一名二级编剧,出生于浙江嵊县城关镇的1934年11月。自1950年11月,我考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学戏,这是我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起点。在那里,我深入学习和实践越剧艺术,为将来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担任过多种职务,从上海越剧院一团干事到上海市文化局派驻少壮越剧团任辅导员,再到上海市青年越剧团艺术指导员,每一步都让我更加了解这门艺术,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1959年,我有幸进了上海戏曲学院首届戏曲编导进修班,这对我的专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不仅继续在舞台上发挥作用,还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最终成为了一名教育辅导部主任和艺术研究室主任。
除了创作戏剧外,我还致力于史志工作,80年代后期开始投身其中,并与高义龙合作主编《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和《重新走向辉煌》(越剧改革50周年论文集)。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与思考。
在我创作的十多个剧目中,有《荀灌娘》、《摇篮曲》、《雷锋的童年》,分别由上海市青年越劇團和上海越劇院學館演出。这段时间是我最为热血澎湃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70年代以后,我的重心转移到教学和艺术研究上,由我主持编著的《越劇音韵》是一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心血之作,它反映出了我对于越劇语音潜心研究的态度。我还在报刊和书籍上发表了逾60万字文章,其中包括关于新 越劇历史功勋、 越劇语音改革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以及对张云霞演唱艺术的浅谈等文章。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我的学术水平,也展示了我的批评力度。
为了纪念1988年的全国文艺集成志书表彰大会,当时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联合颁发给我纪念状。我还与高义龙合作主编出版发行的《 上海 越 劇 志》,在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优秀出版物。此外,我还担任过多个社会组织顾问或委员,比如作为 上海兰 生 越 劇 发 展 基 金 艺 委 会 委 员 和 《 中国 越 劇 大 考 》 编 委 等角色,以推动本领域的事业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