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红堂中,越剧《西厢记·琴心》如同一首悠扬的曲调,穿梭于时间的长廊。莺莺以“小姐,你试猜呀!”为开端,轻声细语,如同春风拂面,温柔而不失清新。四句唱词:“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如诗如画,每个字都承载着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
这段经典唱腔源自七百年前的王实甫原作,但经过袁派的巧妙删削,它简洁明快而又不减诗情曲韵。这正是《西厢记》之所以成为第六才子书,被黛玉读得目不转睛、爱不释手的地方。在袁派唱腔的滋润下,这部作品从文字中走向了生活,从纸上跳到了舞台上,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故事中的真切与热烈。
1943年,在演出《香妃》的过程中,袁雪芬创造了“尺调”,这种独特的声音更是让越剧焕发出新的光彩,它既融入了昆曲的一丝高雅,也吸收了话剧的一抹现实,使越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袁雪芬对越剧改革有着深刻认识,她认为要使越剧更加生动活泼,就必须吸收其他戏种的精华。她请来昆曲名家饰腔正音、编舞配曲,使越剧逐渐脱胎换骨,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她的努力下,《祥林嫂》这样的现代戏也被成功改编成越剧,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然而,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传统艺术仍然面临挑战。现在,我想问问你,在这个多元化文化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并发扬这些珍贵的声音?是否还有更多方法可以使它们继续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