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越剧依然饱含灵秀之气,仍旧那般温婉、雅致。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与其他剧种类似,越剧传承也遇到了诸如粉丝群体总量减少、受众年龄偏大、传播方式有待提升等问题。古老的越剧该如何俘获粉丝,尤其是年轻粉丝的心?对于戏迷的培养,地方政府和戏曲单位又有哪些有益探索?当前,越剧迷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现实诉求?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在浙江嵊州采访了参加“第二届全国越剧戏迷大会暨中国越剧戏迷网上线活动”的相关人士。“一个新的视觉时代已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对于舞台表演艺术,特别是对于古老的戏曲艺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华丽转身,是否还有其生存与发展空间?”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说,“当无数青春版戏曲剧目在众多年轻观众的簇拥下,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时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戏曲艺术在新的视觉时代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呢?必须从当代年轻人思维和欣赏的角度认真研究和思考,走出一条戏曲的发展创新之路。”嵊州耗时近一年酝酿打造的“中国越剧戏迷网”目前已正式上线。嵊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君表示,中国越剧戏迷网是全国广大越剧戏迷聚会、交流、探讨、互联的网上大家庭。它以“网”为依托,形成自身数据库,延伸出微信公众平台、APP、网上越博馆,手游等互联网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越剧戏迷网还专设有线下活动的“爱越小站”,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小站成员可以通过主题省亲、文化走亲、论坛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与嵊州亲密接触。目前已建有常州、贵阳、深圳等地的11个‘爱越小站’。当地越剧戏迷反响强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陈君说。除了顺应“互联网+”趋势,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外,嵊州市还通过政策引导、院校支持等方式扩大粉丝群。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一直用“一来一往”的方式来培养越剧迷。所谓“一来”,便是开设大学生戏迷培训班,先后已邀请20多所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越剧迷来校研习;“一往”即派专人前往高校,为大学生授课。“他们有大型文艺活动的时候,我们会免费给他们提供服装道具,帮助他们化装。有时,我们还会上台帮他们撑场面,以此让更多高校学生接触并喜欢上越剧。”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说。针对初中生、小学生,嵊州市还出台了越剧特长加分政策,如果有越剧特长且经过考核,在升学时可加分。“这一政策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我们实行两年了,已见成效。现在不少幼儿园和小学也把越剧列为学校特色。”钱江南说。越剧迷亟待解决的现实诉求也关乎粉丝群体的深度培养和壮大。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目前迫切希望的是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及在演出场地方面的相关支持。52岁的何德凤是资深越剧迷。她之所以喜欢上越剧,是因为1984年看了电影《五女拜寿》。“那时候就觉得,越剧很唯美,小生、花旦都很亮丽。喜欢上越剧以后,我就开始四处打听找组织,当打听到我们当地的越剧团老师在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学。从学唱腔、台步、水袖开始,逐渐演折子戏,现在已经能演大戏了。”何德凤说。今年是何德凤所在的重庆群星越剧团(民间社团)成立15年,她和剧团的其他成员正在排演《西厢记》,而昂贵的剧场场租着实让他们犯了难。“团里的经费仅来自团员每人每年缴纳的100元,主要用于道具、桌布等制作开支,经费不够是常态,戏迷们得自掏腰包做戏服。《西厢记》这种大戏要在剧场演,场租太贵了。”何德凤说,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要坚持下来还是挺难的。来自贵州省贵阳市红楼越剧团的刘红也表示,支付场租对于民间团体来说确实有不少压力。“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也是场租问题,对我们这样的票友和社团而言,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小的经济压力。希望政府能给民间文艺社团一些支持,比如一定的场租优惠或补贴。”刘红还希望能得到更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因为我小时练过武术,所以形体等基本功有一定基础,但现在最困难的是咬字,受语言环境的影响,练习起来十分困难。”刘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