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故事与江苏启东紧密相连。1941年,我加入了陶叶剧团学习戏曲,那时的我年轻而充满热情。然而,由于健康问题,我不得不离开了那里。但这并没有阻止我追求我的梦想。我在1947年进入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继续学习,并且开始使用艺名陆金娟。
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的师傅裘凤山,他教会了我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我终于毕业,并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在一些著名的越剧团,如光明、合众和天明等,我都有幸成为一员,并担任过多个角色,如《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和《富贵之家》等。
1953年,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生,但却被选为首批组建飞鸣越剧团的成员,担任着团长和主要演员的职务。那年的8月13日,我们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开幕式,以《牛郎织女》作为首次公演。这标志着飞鸣越剧团诞生的重要时刻。
随后的几年里,我们不断地上演各种戏曲,其中包括现代话题性的作品。当时,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比如整风运动对文化艺术界产生的影响,也成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1961年的6月,我们上演了一部传统戏曲《墙头马上》,这是一个由陈芎编排的大型十场十幕作品,而我饰演的是裴少俊这个角色。这部作品非常受欢迎,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评价,还被其他表演艺术家模仿学习。
1980年代初期,当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也重新回到舞台上。在那个时代,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既充满希望又带有挑战。我试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回应社会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渴望,同时也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审美标准。
最后,在1986年的6月,在共舞台的一场特别晚会上,我再次扮 演梁玉书,这是我最后一次登台。如果说过去是关于寻找自我、探索艺术形式的话,那么这一刻则是关于回顾与展望,将所有经历融入到最终完美无瑕的一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