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5月至7月期间,随着对“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批判,“文化革命”的高潮中提出要彻底砸烂越剧,并重新改造、创作。浙江省在一场针对“60年代怪现象——女子越剧”的运动后,于8月底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30日抽调部分人员组成越剧改革《红灯记》剧组。随后,该团队逐渐扩大到157人,1974年2月经省委批准更名为浙江越剧团。
由于受到极左思想指导,在移植京剧《红灯记》的初期阶段,念白和咬字使用普通话,以求高亢激昂的唱腔风格,但这导致了一种类似土京戏的风格,这引起了广泛的群众反馈。在毛主席视察杭州时,他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了新中国舞台上的第五稿《红灯记》和小戏《半篮花生》、《跃进道上》等表演。毛主席赞赏了其中的一些作品,如说:“《半篮花生》这出戏很好;”并指出移植 京 剧 《红 灯 记 》 应 该 保 持 越 剧 风 格,不应改变其本质。
经过四年的六次稿件修改和演出,《红灯记》终于确立了保留传统越劇风格为原则。这段时间内,该团还参与拍摄电视片,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彩色艺术片版《半篮花生》,以及其他现代及古装戏如《龙江颂》,以及参加全国调演等活动。
到了1974年5月,《半篮花生》的彩色艺术片版完成,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此外,还有多部现代及古装戏如《东海小哨兵》,以此来丰富传统艺术内容,同时也促进文化复兴。至1979年4月28日,省委宣传部决定恢复浙江越劇一團、二團编制,而之前成立的过渡性机构——浙江越劇改革組(即今天称之为浙江省京劇院)被撤销,其成员分别归入各自原单位继续从事专业工作。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知名老演员陆续加入该团体,他们包括张茵、张琴娟、陈佩卿、安素芳等女小生、小旦,以及男演员田成效等,他们是受“文化革命”影响后的首批登台表演者之一。此外,也有一些编导如方海如、阮敏、高林苍,以及音乐家谈声贤等,为该时代特色的作品提供支持和力量。这些人才汇聚,使得当时的浙江越劇团成为推动中国第二大曲种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