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成为经典,一上映就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越剧电影《五女拜寿》已成为越剧组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成为小百花越劇團的看家戲和奠基力作。该劇不僅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衝突激烈,迭起,引人入勝,其傳達的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孔孟之義、倫常孝道也通過鏡頭語言進行了更為集中的表達。在自然景觀中展開,這部電影不僅展示了家庭生活的情感纽带,更透露了一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變化與文化轉型。
本劇深刻描繪了家本位思想與母體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密切聯系,又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層土壤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制度成為個體得以沿襲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齊家的核心意義就在於塑造人格美與規範社會秩序。此外,本劇還探討儒家的仁學,即以親子之愛為基礎,再擴展至處理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大主要內容。
在自然景色下,《五女拜寿》的故事圍繞著一個大家庭展開,其中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同時又不得不面對家族間複雜的人際關係。本劇也強調長辈与晚辈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如何平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三春和翠云這兩個角色因為他們無私無畏的心態,在家庭中的作用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維持家庭倫理秩序,並最終促成了家庭和諧。
此外,本劇亦探討了精神性結合,即除了物質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連結。本劇通過戲曲電影特有的視覺效果,如正反打鏡頭、面部表情特寫等,使得故事更加緊張且引人入勝,不僅保留原有戲曲元素,也融合了一定的電影艺术手法,使其既能夠讓觀眾聽見聲音,又能夠看到畫面,从而將“聽戲”轉化為“看戲”。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及市場環境變化,本世紀初期,我們失去了許多優秀的地戏曲影片。而今,在新世纪已经过去几十年后,我们似乎重新开始寻找那些古老但仍然充满生命力的戏曲电影,如同《五女拜寿》,它依旧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并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这部作品是在30多年的时间前制作,但它依然能够吸引观众,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戏曲电影潜在市场以及地方戏所拥有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