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为越剧所编写的一部经典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并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部作品不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引人入胜,其传达的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伦常孝道也通过镜头语言进行了集中的表达。
该剧强调家本位思想,与其母体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成为个体得以沿袭的生存模式。儒家的仁学就是强调以亲子之爱为基础,进而再扩展为处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外在物质空间与个体内在精神除了互为支撑,也互为拆解。在《五女拜寿》的大家庭里,由于外在物质空间愈发达,个体内在精神反而越萎缩。看似富贵满堂、母慈女孝之家却充斥着嫌贫爱富、排挤不公的偏驳。而要想长久地维系个体成员的关系,就必须要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通过正常排片很难得到保证,但三十几年前的它每次放映的时候仍然能达到“人山人海”的效果,这说明中国观众对戏曲保留了感情记忆及地方戏所特有的“在地性”,都可以看出戏曲电影潜在市场,或许与年轻主流观影群无法重叠,但地域性的观众潜力值得重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