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台美术的历史沿革人物探索-何文秀升堂审案

在越剧的发展历程中,舞台美术一直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简陋到后来的繁复,越剧舞台美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20世纪初,当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这一时期,表演者们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以此来增添场面气氛和视觉效果。

不久之后,在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这些堂幕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设计,如马樟花曾有一堂幕,上绣一匹马和一只猴的图案,这是取马上封侯(吉祥)之意。

30年代后期,当越剧进入女子改良文戏时期,与其他戲種相比,一些新颖而现代化的地方逐渐显现。软幕布景与转盘色片灯光器材开始被引入,并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由姚水娟、李艳芳领衔排演《雷雨》、《黄陆缘》等时装戏,这些新型硬片布景与立体写实性更为突出,从而开创了一种具有三面墙意识写实型硬片布景,为当代越剧奠定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高级戏院和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型话劇團體开始采用更为精细化、高科技化的手法进行舞台设计,比如使用木框、三夹板制成立体式门窗,以及电影化、新式灯光技术等,使得越剧上的现代感更加明显。此外,由于受到京劇影響,也有人尝试模仿京劇中的机关布景,如老闸大戲院《贤媳妇》的末一幕克罗米硬堂布景,以及民乐大戲院《後本梁武帝》的蟒蛇变化,都让观众惊喜连连。

1942年10月,大来劇場開始進行對於豐富發展與革新的改革工作,其間袁雪芬聘請韓義為首位專業設計師,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系列全新的裝飾風格,並且試圖將西洋戲曲現代技術應用於傳統戲曲中,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混合藝術形式產生極大的興趣,並對其影響深刻印象。而後來由袁雪芬主持成立了雪聲劇團,她致力於整合古典與現代元素,以達到協調統一的地步,這樣做也正好符合當時觀眾所追求的情境需求。在那段時間里,他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验,最终确立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地平线,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艺术风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