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道具制作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的故事起源于无锡县后桥镇,年仅13岁便在上海鸿生灯彩店开始了学徒生涯。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不仅掌握了灯光技术,更深化了对舞台道具的理解。在1954年,他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最终成为上海越剧院的道具组长。
作为一名革新者,浦菊初不满足于传统工艺。他发现大型木制道具制作繁琐且成本高昂,而这些设备搬运起来又重得要命。他勇敢地尝试使用纸浆和立粉来模仿雕花木制品,这种创新方法极大地简化了制作过程,同时减少了材料成本和时间消耗。他的这一突破性工作,不仅为越剧节省了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还提高了表演效率。
此外,早期越剧中的小型道具往往是真实物品,如瓷器、玻璃杯等,但这也带来了移动困难的问题。浦菊初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用纸浆脱胎法、纸板法创造出更加轻巧、美观且耐用的替代品。这包括用透明纸做出的虚拟灯罩,它们几乎与真品无异,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他倡导的一套综合手法包括: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脱胎法以及刻版法,使得越剧道具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保持传统特色。此外,他还培训了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让他们了解并掌握这些先进技术。
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浦菊初曾被评为上海越剧院及市文化局的先进个人。而随着时代发展,他在1975年转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在1980年12月荣获退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他都以其卓绝的手艺和不断探索精神,为中国戏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