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越剧名家,其流派艺术深受自然之美的启发。1922年生于浙江嵊县,11岁入四季春科班习艺。初学丝弦正调腔,以王杏花为师,她的唱腔风格受到显著影响。在1942年10月,袁雪芬倡导越剧改革,将悲剧作为主要剧目。她从人物角度出发,在传统音调中频繁运用变音,即7音技法,形成一种哀怨哭诉的唱腔风格,并逐渐发展出激进、下行旋律特点,如《断肠人》中的“断肠人越想越断肠”一段。
1943年11月与琴师周宝才合作演出《香妃》,在唱腔上有更大突破,为尺调腔奠定基础。随后尺调腔不断丰富,不仅完善了板式结构,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新时代并促成流派产生。袁派是基于尺调腊建立的一股艺术力量,是最早出现的两种重要流派之一。
其唱腔通常较低沉哀怨,有强烈的情感倾诉,但 袁雪芬注重层次变化,以感情需要打破对仗格式,使声音平中出奇、柔中有刚。这时期代表性的唱段包括《忠魂鹃血》中的痛责、《绝代艳后》的冷宫以及三哭——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发展,如1950年的《相似树》与刘如曾合作创造“男调”,表达热烈等复杂情感;1953年的《西厢记》使用典雅清丽语言和吟咏性唱法;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创造了六字调融合不同地域戏曲元素;1962年的《祥林嫂》则吸收传统多个因素形成悲凉叹息自谴自责的音色。
袁派以质朴平易委婉细致深沉含蓄而闻名,它擅长依照人物特征及感情创造新声韵,而非追求花梢曲目,更注重情感真实感和润色韵味以扣人心弦。在演绎上,她气息饱满运作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富弹性,并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处理使得独具韵味美。她常根据词意采用特殊节奏形式改变原平稳字位节奏,使歌词紧密结合起来,如在《西厢记》的"赖婚"中特殊节奏显示莺莺喜悦,或在"琴心"中的前切分音节奏增加旋律跌宕跳跃效果。
袁派特别重视重点句子的演绎擅用喷口气口加虚词强弱顿音技巧造成独特表现,如在 《祥林嫂》的“阎王要把我一锯两半分”一句,用重音加虚词展现恐惧。此外甩腔回文也通过扩充句幅顿挫节奏交替结构变化使旋律迂回曲折回味无穷,如 《白蛇传·断桥》的到如今凤泊鸾飘两地怨或 《祥林嫂》的这真是走难来留难进退两难怎安排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