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道具技工。他的故事起源于江苏无锡县后桥镇,13岁时,他便开始在上海的鸿生灯彩店当学徒,从事着与戏剧相关的工作。在那里,他逐渐掌握了制作各种灯光设备和道具的技能。
1954年12月,浦菊初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并在之后转到了上海越剧院。他担任道具组组长,这一职务不仅要求他对传统道具有深入了解,还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越剧演出中的新需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浦菊初决定从原有的木制品转向纸浆和立粉制作大型道具。这项技术革新极大地简化了制作过程,同时保持了高质量和美观。
更值得称赞的是,在小型道具方面,浦菊初成功地将使用真实物品替换为纸浆脱胎、纸板制成的杯盘、花瓶和酒壶,以及透明纸脱胎制成的灯罩。这些创新的设计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能够达到真正模仿现实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虚实并存”的艺术魅力。
通过多年的努力,浦菊初还发展了一套全面的方法来制作越剧道具,这包括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脱胎法以及刻版法。他不仅自己精通这些技术,还培训了全国各地数十名人员,使他们能够学习这套独特而高效的生产方式。此外,他也因其杰出的贡献被评为上海越剧院及市文化局先进个人。
1975年5月,浦菊初调至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并于1980年12月退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以卓越之举,为越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也为后来的艺人提供了宝贵经验。他的名字成了历史上的一页,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创意与智慧的时代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