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舞美革新者浦菊初虚实交错的道具奇迹

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道具技工。他的生涯始于无锡县后桥镇,13岁时,他便在上海的鸿生灯彩店开始了学徒生活。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灯光技术,更是对戏剧道具产生了浓厚兴趣。1954年,浦菊初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后来转到了上海越剧院,在那里他担任道具组组长。

在这段时间里,浦菊初从传统的纸扎工艺转变为更为先进的舞台道具制作。他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不断摸索出舞台道具制作规律,最终成为了一名拥有高超技能的专职人员。在当时,大型道具如龙椅、古代椅子、台子通常由木匠精心雕刻制作,这种做法既耗时又昂贵,而且搬运起来非常重难以处理。然而,浦菊初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利用纸浆和立粉等材料制成模板,用石膏脱胎方法制造这些大型道具,这样既轻便又牢固,同时也极大地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对于小型道具来说,由于使用的是真实物品,如花瓶、玻璃杯、酒壶等,这些都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易碎性或者损坏。而浦菊初则发挥创造力,将这些小件改用纸浆脱胎或纸板制作,使其更加安全且美观。此外,他还开发出了透明纸脱胎制成灯罩这种新方法,让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多方可行。

除了创新之外,浦菊 初还致力于培训全国各地剧院及个人,以提升他们对越剧特色的理解与应用。他总共培训了60多人次,其中包括许多后来的著名艺术家们。由于其卓越表现,他被评为了上海越剧院和市文化局的一级先进个人。此后的1975年5月,他调至上海市舞蹈学校工作,并于1980年12月退休,但他的贡献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文艺事业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上的每一个角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