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九经:越剧的伴奏之魂
在浙江嵊县浦口镇,1920年诞生了一位名叫端初的男孩,他有一个乳名——九斤。这个名字如同命运一样,将他引向了艺术的殿堂。少年时期,他拜先高道士为师,学习拉胡琴,这一举动预示着他的未来将与音乐紧密相连。
1935年,九斤进农商学社坐唱班学习绍兴大班,那里的老师们教会了他如何弹奏二胡、板胡和鼓板,并且学会了演员工作。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份梦想——成为一名越剧演员。
1936年,他正式进入越剧界,从业伴奏。他陆续在寒宫乐团女子科班、尹树春的阳春舞台、陈素娥和魏小云的大型越剧团以及沈雅琴和竺菊香的小型戏院中担任主胡手法。在这些地方,他不仅磨练出了自己的演奏技巧,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后,在王杏花戏班中,九斤继续深化他的艺术修养。他在嘉兴、峡石、上海和宁波等地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然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他被迫暂停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57年,一次意外让九斤再次走上舞台。当时,他加入了尹树春领衔的大型越剧团,并担任秘书兼主胡手法。这一次机会,让他能够重新展现自己对音乐的一片痴情。此外,不论是唢呐还是其他乐器,都不是问题,因为他擅长多种乐器,每一种都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韵味。
冯九经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琴师,更是一个创新者。他发展出了一种新颖的声音调式,即“四工调”,其中包含过门音调,如1 5·6 54 321 2345 32 和6276等,这些都是他的首创。这套过门音调,比起过去更加充满力量,而快板时通常使用短弓的手法,却由他用长弓取胜,以此形成独特风格,被同行推崇备至。
总结来说,冯九经是越剧世界中的一个传奇人物,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创新方面,都留下了深刻印记。而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段历史上的美妙旋律,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