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林,男。1917年至1920年间,小歌班先后五六次进军上海演出。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最终打开了局面,为越剧从“小歌班”向“绍兴文戏”发展的序幕揭开了帷幕。
自1906年诞生起,小歌班十余载来,不断吸收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精华,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戏班规模扩大到几十人,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其演出范围从县内扩展到县外,再逐渐蔓延至浙江乡镇,并有少数班子进入绍兴、宁波、杭州等城市。这为小歌班闯入上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之后,嵊县人才辈出,其中王金发、谢飞麟和尹氏姐妹等光复会骨干支持嵊县人的在上海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为小歌班进入上海提供了便利。在同一时期,一些嵊县籍土匪也纷纷下山混迹于上海市区,形成了一股令人瞩目的“嵊县帮”,这与小歌班遭受误解并蒙冤有关,但其实这些人往往对艺人们不怀好意。
真正在小歌班闯入上海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那些参与过辛亥革命的人士,如光复会会员俞基椿,他是嵊县中南乡苍岩人,以文化见称曾参与戡乱事业,在家乡办有绍剧紫云、小京两支,并兼任头主。他还曾帮助王金发设宴,是他转投上海后在十六铺九亩地新镜花园开戏馆时的重要支持者。
1917年4月,小歌班艺人聚集于嵊县新市乡上碧溪村袁生木家商议闯入上海事宜,由杨少卿领队,加上郑小火和俞传浩组成乐队,一行二十余人通过俞基椿介绍,从嵊县城经宁波抵达上海。他们首次在新镜花园以“绍兴小歌文书班”(又称“绍兴笃Ban”)名义亮相,上演《碧玉带》、《七美图》、《七星剑》、《失金钗》、《蛟龙扇》等戏,但因技艺不足且无丝弦伴奏,被观众哄笑而告终,大部分艺人回归故土。
第二次进沪,由红角卫梅朵、马阿顺及张云标、高和灿等二十多人组成,由石璜陈千千领团,在新镜花园继续表演,他们改变了单调口代唢呐的声音,用嘴巴代吹唢呐,又无一定技巧,与京、绍剧相比显得不伦不类,被观众嘲笑。此番未能成功,只好打道回府。
第三次进沪由周钜成、周麟趾领导,有四十余名优秀艺术家参加,包括张云标、高欣荣等,他们选择海宁路民兴茶园作为主要场所,以《碧玉簪》、《三官堂》、《梁山伯祝英台》、《琵琶记》等剧目吸引观众影响较大的还有《碧玉簪》,其中李秀英饰李夫人;《梁山伯祝英台》,其中祝公远由童正初饰;《琵琶记》,其中午小弟由俞柏松饰。此番虽然仍未完全获得成功,却为后来的越剧奠定语言基础,对提高艺术水平也有所助益。
第四次,则是在1920年的春节期间,由周麟趾带领的小歌班再度回到升平舞台,此时已经配备有锣鼓但尚未使用丝弦乐器。为了改善音乐效果,周麟趾亲自前往戏客 班挑选琴师们——周孝堂、小灿以及王春荣——成立了越剧史上的第一个专职乐队,这标志着越劇音乐革新的开始。在专职乐队的配合下,他们研究改良唱腔与伴奏,使之更接近现代标准,为未来越劇发展奠定基础。而这一系列努力最终使得男女合体的小曲成为流行风潮,也为其它地方类似艺术形式提供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