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寿华(1922~2001),一位在越剧乐界留下深刻印记的鼓师。他的艺术生涯始于绍兴,一个充满戏曲传统的地方。1922年10月,他在这里出生,并且是在这个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他出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3岁时,他开始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为当地的一位大班演员学习。
随后,胡寿华来到了上海,这是一个繁华都市,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这里,他遇见了林宝庆,也就是大锣阿二,对他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地教授学打鼓。1940年至1983年间,胡寿华先后加入了多个越剧团队,如刘金招剧团、邢月芳剧团、丹桂剧团、雪声剧团以及东山越艺社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等。期间,他还曾担任过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劇班和上海越劇院学馆的兼课教师,教授青年演员如何通过乐队伴奏增强表演效果。
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胡寿华参与了百余部著名作品的演出,其中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劈山救母》及《情探》等经典之作。此外,还有几十种他执鼓灌制并推广给公众听闻的事迹,以及参加电影配乐工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及其他影视作品中的鼓板配乐。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实践上,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极具影响力。他致力于对古代锣鼓点子进行革新尝试,并将徽州地区民间锣鼓元素结合进去,使得这门技艺更加丰富多彩。他编写了一系列关于越劇常用锣鼓经、过门唱腔伴奏以及板式分类的小册子,这些教材被许多知名戲曲教育机构采用,如上海越劇院學館及上海市戲曲學校等。
他的文章如《越劇锣鼓類型及其應用》,成為了專門收集中國戲曲音樂資料集成中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份丰富的人生历程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大量创新,让胡寿华成为一位真正无可争议的地标性人物,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