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越剧旦角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她在15岁时便进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学习戏曲。翌年,即1943年,她随着科班成员前往大来剧场,为袁雪芬领衔的大型演出提供配音。在与袁雪芬同台合作期间,戚雅仙深受其唱腔和表演风格的影响,被誉为“袁派小花旦”。后来,在玉兰剧团中,与徐玉兰搭档首演《香笺泪》,以悲剧角色著称,并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唱腔风格。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和擅长悲剧演绎的情感特点,在继承“袁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音调和润腔唱法,这就是所谓的“戚派”。她的唱腔既朴实又流畅,有着深沉含蓄的一面。尽管她音域不宽,但她却发挥出了中低音区旋律丰富多彩的声音,使得她的声音显得更加独特。
“戚派”中的乐汇简洁而不繁琐,它通过各种手法使歌曲变得丰富多彩。这种鲜明的特色音调贯穿于所有歌曲中,让人难忘。邓颖超曾赞赏说:“戚雅仙的声音虽然简单,却非常动听,也很美。” 戚雅仙不仅擅长表现悲情,还能创造出欢快、明亮的情感体验,如1950年的《婚姻曲》就表达了妇女解放后的喜悦心情。
在甩腔方面,戚雅仙也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她保留了部分袁派甩腔回忆,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使得最后三字成为自己特色音调和润腊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典型的“戚派”甩腔风格。此外,“平稳旋律中的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声”的使用也成为她的另一标志性元素,用以加强语调并渲染感情。而在清板音乐里,她善于通过细微变化营造出华丽与朴素之间精妙差别。
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王千金被迫见到林招得并遭他责骂,而这段音乐起落分明,以凄切哀怨之声开始,然后缓缓转入低沉哀伤,再至快速落句尾端,以短促下滑声收尾韵味浓厚且有力量。此外,《龙凤花烛》的四季衣更是代表性的唱段,从春夏秋冬每个季节衣服更换的情景表达母女别离之情,其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令人感动至深。
总之,通过特征音调变化发展,“戚派”赋予传统老戏新的生命力,比如《梁祝》、《白蛇传》,这些都是越剧骨子里的经典老戏,但经过“戚派”的处理,则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现出艺术个性色彩。“戚党”的传承者包括周雅琴、朱祝芬等一批优秀艺人,他们继续推广并完善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