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个重大进步。它使得不论演出地点的大小,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它还扩展了表演空间,使得像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方也能举行越剧演出。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就听不清楚台词或根本听不到声音,这会严重影响艺术欣赏体验。在使用无线话筒的历史上,国外早就领先于我们,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而延迟了其应用。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地产公司——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的合作下,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无线话筒。那年的夏天,当试制组携带满载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时,无线话筒第一次在那里亮相,其实践对象是当时在该剧场上正在进行现代小戏《半篮花生》的男女合演越剧团。其中扮演主角的张国华成为了第一个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角色。当初,他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无法掌控声量远近、范围大小,以及持续出现障碍。此外,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声音质量差,不仅难以接受,而且噪音过大,让人难以忍受。但是,那些参与调试的人们并未气馁,他们坚持说服并配合演员,同时不断研究改进。在几番努力后,无线话筒终于被成功测试。这次事件对当时的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戏曲表演技术的一种认知,还促成了更多戏曲团队采纳这一新技术。在此之后,无线话筒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常客,即便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小型戏曲团队,也开始投资购买这项技术。到了80年代,全国家喻户晓的大型歌舞伎等各种各样的艺人也纷纷来到上海采购他们想要的话语传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