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时期见证了越剧女子艺术家的崭露头角和演唱技艺的成熟。[正调]末期,男女演员交替登台,并在唱腔方面展现出创新精神,为[四工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之前,定调限制了女演员发挥歌喉的空间,而女子越剧兴起则首先要解决这一唱腔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女演员们借鉴京剧中的[西皮]以及其他种类的唱腔,最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四工调]。
其特点是节奏活泼、旋律质朴流畅,让人耳目一新而又充满乡土气息。当时有着卓越才华的大师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她们不仅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还吸收绍剧、杭剧、小曲及民间小调中的某些旋律元素和演唱风格,将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使得同样的[四工调]曲牌拥有不同的风格和色彩。
施银花以其严谨且圆润的声音赢得赞誉,其特别的是那深沉委婉而又凄楚动人的哭腔。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发音响亮著称,她常用的紧并字位构成了爽朗明快的情感表达。这些都为后来的尺度时代各个流派独树一帜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板式上,[四工调]已经包含了慢板、中板、快板、倒板清板十字句六字等多种类型,同时也发展出各种起转落音和哭声,使曲目表现力更加丰富。此刻过门音乐也取得显著进步,以旋律华丽流畅和节奏灵活多变著称,对整个歌舞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配乐方面,则主要采纳来自各大戏种与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万年欢,以及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民间小調。伴随着笃打助节的小锣、小鼓,它们共同营造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情景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