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四工调的时代,越剧正走向成熟,它的发展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春天,悄然绽放。从男女演员交替到唱腔的创新,这个时期为越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来定调不能充分展现女演员们的才华,因此她们必须寻求改变。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她们吸取了京剧西皮中的过门,以及其他各种旋律,为自己创造了独特的声音。这就是四工调,它以低音6—3作为定弦,使得女演员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曲调更加清新、优美。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风格,但都将绍剧、杭剧、小滩簧以及民间小调中的某些旋律元素融入自己的唱腔中。施银花她的曲结构严密,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发音响亮著称。
四工调时期,不仅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而且“小腔”的运用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尺度时期形成各流派唱腔奠定了基础。在板式方面,也有慢板、中板快板、倒板等,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起调和哭腔,用法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在音乐表现上,那个时代也见证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过门技巧的大幅提升。过门不再局限于简单重复,而是变得更加华彩流畅,对整个戏曲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配乐则主要来源于古典音乐与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等,以及民间小調双看相、莲花落、三番十二郎等,以其独特的情感与节奏为人们带来无尽惊喜。
最后,由于打击乐器如锣鼓在这段时间内被广泛使用,它们成了戏曲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歌声一起构建出一幅生动而又真实的人文景观。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创新的年代,是越剧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篇章之际。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艺术家用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又宝贵的历史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