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旅:从袁派小花旦到创立“戚派”流派
在15岁时,戚雅仙便踏入了陶叶剧团的科班,紧接着,她随队前往大来剧场,与领衔演员袁雪芬同台合作。这种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她深刻地了解了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还赢得了观众昵称“袁派小花旦”的美誉。
1947年,戚雅仙加入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首演《香笺泪》,以悲情角色著称,并逐渐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1950年,她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不断吸收并发展自己的唱腔特色,最终在继承“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音调和润腔技巧,这就是后来的“戚派”。
她的唱腔以朴实为主,同时充满深沉与含蓄。她擅长发挥中低音区旋律,以醇厚的声音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风格。而且,“戚派”中的乐汇虽然简洁,但通过多种手法使其丰富多彩,使人难忘。邓颖超曾赞赏道:“她的唱腔虽然简单,却又动听又美。”
除了悲剧情绪外,戚雅仙还能创造欢快、明朗的情感,如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就表达了妇女解放后的喜悦心情。这段唱用四工腔板式,有许多新的创造,如快速板慢慢进行,加上一些小声韵味,让节奏稳定而有活力。
甩腔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它保留着部分袅派元素,又有所发展。在《婚姻曲》的最后三字,“一生幸福断送掉”,使用了加花扩展的手法,再次证明这一点。
此外,“戚派”也善于运用下行小六度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色,以强化语调和感情表达。此类处理方式特别体现在清板部分,其中起落分明,对音乐旋律、人物感情进行细微变化,使华丽之处隐蔽于平淡之中。
例如,《血手印》中的“你不问情由开口骂”,王千金得知林招得冤屈,却遭到责骂,这段慢清板表现出了哀怨的情绪,以及短促下滑音的装饰效果,让整首歌更添力量与感怀。
《龙凤花烛》中的“四季衣”,则是另一个典型代表。这段慢板通过春夏秋冬衣服更换,传达母女别离的情感,每个季节8句,用启承转合结构布局,使整个声音层次分明而真挚。
至今,“戚派”仍然保持着其特殊色彩,比如对老戏如《梁祝》、《白蛇传》的独特诠释,无论是抒发人物感情还是展现个人艺术特色,都给予这些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同时,该流派也有许多优秀传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继续推动着“戚派”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