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1958年10月,上海的三个越剧团——“红星”、“群力”、“新艺”合并成黄浦区红旗越剧团,这一决定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1月,为了支援青海建设,我们前往西宁,更名为青海省越剧团。1961年4月,我们被移交给西宁市文化局,并定名为“西宁市越剧团”。不久,10月份,我们调整了一部分演职人员,将一些成员调往江苏镇江成立镇江市越剧一团。
我们经常上演的作品,不仅包括自编、改编和移植的戏目,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等24出经典之作。同时,我们也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如大型现代戏《英雄桥》,由竺琦先生编写,其剧本在1959年的《青海湖》第十一、十二期发表,并获得了青海省剧本创作奖。此外,还有藏族故事剧《诺桑王子》,以及描绘西宁康尔素奶粉厂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康尔素牌奶粉的现代戏《颗颗红心向青海》。
我们的领导层包括团长陈玉麟、副团长施玉珍和邬红卿,以及负责编导和作曲的人员如竺琦、蒋凤鸣、云少鹏和汪景龙。我个人作为小生行当的一员,也是主要演员之一。此外还有小旦施玉珍、袁小芬和孔青华,以及花脸邬红卿,文武小旦鲁萍,全体演职人员超过40人。
在我到达这里之后,一共活动了三个年头。在此期间,我们除了在西宁市各个剧场进行演出,还多次前往驻军地区、铁路沿线、新牧区和农村,为工农兵群众带去欢乐。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同事们吃苦耐劳的一面,他们不仅能够适应艰苦环境,而且还能参与开荒种地或是在渔场加工晾晒鱼干等工作,这些努力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