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越剧团演绎经典白蛇传在社会舞台上的魅力展现

我回忆起1958年10月,上海的三个越剧团——“红星”、“群力”、“新艺”合并成黄浦区红旗越剧团,这一决定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月,它们支援青海建设,并在西宁更名为青海省越剧团。1961年4月,该团被移交给西宁市文化局,改名为“西宁市越剧团”。同年10月,该团调整内部结构,将部分成员调往江苏镇江,成立了镇江市越剧一团。在那个时代,我们每次上演都有24出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以及自编、改编和移植的多部戏曲。此外,还有一些创作新的现代戏,如大型现代戏《英雄桥》,它由竺琦编写,曾获得青海省优秀剧本创作奖。而藏族故事剧《诺桑王子》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此外,还有现代戏《颗颗红心向青海》,讲述了一座奶粉厂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康尔素牌奶粉的故事。

当时,我是该团的一名领导者之一,担任副团长,同时也是主要演员之一,小生行当。我不仅负责表演,也参与到许多创作工作中去。我的同事们包括施玉珍、邬红卿等,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小旦和花脸演员。而全体人员共计40多人,我们都能吃苦耐劳,不惧艰险地走进军队、铁路工人、牧民和农民中的生活,与他们分享喜怒哀乐。

我们在青海活动了三年时间,每场表演都精彩绝伦,不仅在西宁各个剧场巡迴,也曾多次前往驻军、铁路工人、高原牧区和农村,以此作为送给工农兵群众的礼物。我们的女演员们特别勇敢,她们能够在开荒种地、加工晾晒鱼干等艰苦环境中工作,都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这段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宝贵的人生旅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