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越剧花旦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她出生于上海,原名陶涤民,祖籍杭州。1935年,她就读于上海同义中小学。在童年时期,她曾经师从京剧名角李文奎学习“余派”须生的技艺,并在1939年在舞台上以十岁的年龄首次顶演《乌盆记》和《捉放曹》,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十龄童”。随后,她加入了玉牡丹越剧戏班,并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与皇宫、老闸等戏院合作演出。此外,她还拜师刘金玉学习男生技巧。
1946年的上半年,张云霞参加了天红剧团,担任三肩花旦,与徐天红合录唱片《孝女心》。下半年,她加入了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为三 shoulders 曲演。在此期间,她深入研究新越剧,对袁派艺术有着极高的敬意,并与胡少鹏搭档多次表演,在电台播音中展现了一系列精彩的唱腔,使她迅速受到观众欢迎,被尊称为“袁派花旦”。
接着她转入范瑞娟和傅全香领导的东山越艺社,一直到1947年的“十姐妹”义演。在这段时间里,她饰演过多个角色,其中包括秋隗和戴赢,在《山河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之后她参与电影《祥林嫂》的拍摄,以柳妈一角而闻名。
1950年代初期,张云霞加入了芳华越剧团作为主要演员,与尹桂芳共同主 演了一系列作品,如《玉蜻蜓》等。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先是进攻上海实验越劇團,再回到少壮越劇團担任头肩花旦兼副团长,与陆锦花合作创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如《琴瑟缘》、《许仙与白娘子》等。
1954 年后至1966 年间,当张云霞成为少壮越劇團团長之际,其个人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她主 演了一些古装戏以及现代戏,如新戲 《游龙飞凤》、《金殿让子》,还有现代戲 《相思曲》,她的表現深受赞誉。她专长於花旦,但也擅长青衣及刀马旦,从生活体验角度塑造角色性格,不仅细腻,而且能够在同类型相同情境中的角色之间找到差异,以此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其歌喉融合真假嗓发声,有清丽委婉、华彩多姿的特色,被认为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而她的代表作如 《李翠英》、《春草》、《貂蝉》,以及其他如 《辕门斩女》(孟丽君)、碧玉簪(秦香莲) 等都被广泛传颂并录制成唱片发行。而特别是其在 《貂蝉拜月》的歌喉更是备受推崇。
除此之外,張雲霞還是一位政治人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卢湾区文艺支部主任,並且曾經為中國農工黨黨員並擔任過卢湾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以及卢湾地区著名越劇團長。他也曾經教導於上海市戲曲學校,並與薛桂珍、何賽飛、吳國蘭、袁小雲、楊學梅及徐琴等人一起工作。1989 年,他們為他舉辦了一場專題研討會,而1990 年出版的一本書則記錄他的藝術旅程及其表現技巧。
2004 年 4 月 18 日,由於血管炎發作而去世,這個日子對張雲霞來說是一個終點,但她的藝術精神依然活躍在我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