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1958年10月,上海的三个越剧团——“红星”、“群力”、“新艺”合并成黄浦区红旗越剧团。那时,我还没意识到,这将是我们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到一个月,我们便支援青海建设,11月份抵达西宁,更名为青海省越剧团。在那里,我们不仅面临着新的舞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61年4月,我们被移交给了西宁市文化局,并定名为“西宁市越剧团”。就在同年的10月,我和一些同事调到了江苏镇江,为镇江市越剧一团服务。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演出内容丰富多彩,除了自编、改编和移植的作品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等24出经典剧目。我们也创作了一些原创作品,比如大型现代戏《英雄桥》,这部戏由竺琦先生编写,曾获得青海省优秀剧本创作奖。此外,还有藏族故事剧《诺桑王子》以及现代戏《颗颗红心向青海》,后者是一部描绘西宁康尔素奶粉厂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康尔素牌奶粉的感人故事。
在那个时候,我身边有一批杰出的同仁,他们都是我的好伙伴。我们的团长陈玉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也是我们的主要演员之一,小生行当他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施玉珍、袁小芬、孔青华等小旦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邬红卿则以其精湛的花脸技巧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全体演职人员总共有40多人,每一个人都在这个集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青海活动了三年之后,我们不仅在西宁市各个劇場表現優秀,还多次走进驻军、铁路、牧区和农村,用我们的艺术去感化那些工农兵群众。我记得,那些女演员们吃苦耐劳,她们能够开荒种地,在渔场加工晾晒鱼干,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她们都能坚持下来。她们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己更加自信。
尽管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时候,但我知道,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有一群人,一支队伍,将继续用他们的心血来滋养这片土地,用他们的声音来歌唱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