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944年9月,雪声剧团悄然诞生于上海九星大戏院的舞台上。它由袁雪芬带领的一群改革派越剧演员构成,这些艺术家们共同致力于推动越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该团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活动轨迹如同一部丰富多彩的戏曲史诗。
第一阶段,从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雪声剧团在九星和明星大戏院等地展开了精彩纷呈的演出。在这个时期,袁雪芬和范瑞娟担任领衔表演者,而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等人则是老生、小生的杰出代表。而旦角中的应菊芬、戚雅仙和张云霞也以其卓越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心。剧务部门中,则有编导南薇、韩义以及其他几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他们一起努力打造了一系列经典之作。此外,还有幸熙负责舞美设计,刘如曾操刀音乐设计,郑传鉴则是技术指导,而萧章则监督着每一次精心布置好的舞台布景。宣传工作则由陈文珍(陈疏莲)主持,她不仅将作品介绍给了更多人,也为团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周宝财作为琴师,为每一场表演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情感色彩。
这一段时间内,该剧团坚信“戏曲是社会生活的映射”,因此他们始终坚持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出了新的作品,同时对老戏进行创新处理。在这20个月里,他们共上演27部不同类型的戏曲,其中《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梅花魂》、《梁红玉》、《洛神》及《凄凉辽宫月》的影响力尤为显著。此外,《祥林嫂》的首次搬上舞台也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示了鲁迅名著被改编成现代话剧的情趣,而且受到了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的大力肯定。当周恩来先生亲临现场观看他们表演《凄凉辽宫月》,并对地下组织如何领导越剧及其他地方戏作出了重要指示,那种力量仿佛震撼着整个城市。
然而,在当时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当袁雪芬因病暂离公众视野之后,该团便暂停运营,并在她的带领下主要成员转而组建“东山越艺社”继续前行。这段历史,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故事线索。
第二阶段,即从1948年9月至12月,又一次回到大上海电影院,原班人马再次汇聚,将那些曾经激励过人的灵魂重新唤醒。在此期间,他们又一次挑战自我,用四个不同的角色——《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枝玉叶》以及《梁祝哀史》,展现出更深层次的人性探索与社会批判。此外,他们还成功拍摄了一部名为《祥林嫂》的影片,以雪声劇團名義組成創作演出班子的影片,在四家影院同时公映,让更多民众见证到这些非凡之举。
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再度回到九星大戲院,此时 袁雪芬已经另组班子,与魏凤娟、张茵、高剑琳等人的合作孕育出了新的生命。在这短暂却充满活力的岁日里,他们以正面反映现实生活状态而闻名,有着极强针对性的主题,如 《万里长城》(反封建)、李师师(反封建)、凤求凰(反封建)以及白娘子(反封建)。就在上海解放前的最后几个星期内,这些作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即将迁往兰心大戲院进行更广泛的巡回表演。但最终,在1950年的春天,大部分成员加入国营华东越劇实验劇團後,這個時代就这样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