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雪芬,85岁的老姐妹,在百年越剧诞辰之际,我和其他老一辈的越剧艺术家们纷纷回到了我们的故乡嵊州。我们曾经在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女孩子,如今不再是“娴静尤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的模样。
我回娘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父母扫墓,然后是与越剧相关的事务。我去了从前学戏的地方,看了一下历史。在东王村古戏台前,我很感动地说:“我,是嵊州的女儿。”
与老姐妹傅全香重逢,她提起了童年的乡村记忆。我是大姐,有点斯文端庄的一面,而我的姐妹们则还是爱俏性格,一身红色风衣、翠蓝小西装、牛仔裤、玫瑰色围巾,显得青春满溢。
据说,为纪念越剧百年,我们将在嵊州建立“中国越剧文化艺术中心”,每位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都将有一个个人纪念专馆。
回到嵊州,我非常激动,因为我又回到了娘家了。“以前,嵊县很穷,这次回来感觉变化太大了。但乡亲们对越剧的爱却没变。这次我到嵊州的几个老戏台转了转,很多老戏迷看到我,都很亲切。”
“越剧能有今天,这段历史不简单。起先我们几个姐妹刚到上海的时候,越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后来,我们吸收了电影、话剧、昆曲等优点,对越劇进行大胆改革,对上海人的吸引力也就增加了。”
“我为了摆脱童养媳的地位,将鲁迅作品搬上了舞台,把整个 越劇 的层次提高。当时周恩来看过我们的作品,说这几个女孩子不简单,可以演出鲁迅作品。”
现在,“林妹妹”王文娟已经升级为“林大师”,门下的亲传学生已达20多位。她聊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那时候一出《孟丽君》,每天演出日夜两场,只有星期一可以休息半天。排戏都是夜场演出之后排的.”
今年是电影百年,与生活距离似乎走截然不同的路。她觉得今天的 越劇 演员与观众之间距离远,是因为没有演出的地方,也因为联系少:“你得经常演戲,让观众习惯追你的下一部戲看。不过票价太高,不适合普通人观看。”
海派 越劇 在杭州舞台上攻城掠地,但新旧问题仍存:为什么上海 趙氏孤兒 的服装从未改变?昨天她回答说,那些服装刻意保留原汁原味,以保留时代感。而新戏服则不断改进,比如《蝴蝶夢》、《赵氏孤儿》、《虞美人》等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