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雪芬,85岁的老姐妹,与王文娟、傅全香等再次聚首于嵊州。百年越剧诞辰之际,我们回到了故乡,这里曾是我们学习戏曲的地方,也是我们演出历史的见证地。在东王村古戏台前,我不禁感慨万千:“我,是嵊州的女儿。”
与老朋友相遇,我们谈起了童年的记忆,那些年轻时期在这里学戏的情景,如同昨日一般。我身着一件外套,一副大框架眼镜,看上去像个老师,而我的姐妹们依旧保持着青春活力,穿着红色风衣、翠蓝小西装、牛仔裤和玫瑰色围巾。
据说,为纪念越剧百年,嵊州将建立“中国越剧文化艺术中心”,每位老一辈的越剧表演艺术家都将有一个个人纪念专馆。我回到嵊州,不仅感到激动,还发现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越剧的热爱却如昔。
我还分享了我们的历史和经历,从最初被视为低级别戏曲到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并在上海赢得认可。我们还提及了鲁迅作品在舞台上的搬演,以及周恩来的肯定。这些经历既困难又幸运,让我们的艺术得以发展。
现在,我成了“林大师”,培养出了20多位亲传弟子,他们遍布全国,使我的名字与“王派”紧密相连。我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从跑龙套到成为主角,再到后来作为小旦取得成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努力。
然而,在今天,这两种艺术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现代越剧演员与观众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这需要更多的表演机会以及更好的沟通渠道。而关于票价的问题,我认为它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高昂的票价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不过,我们仍然坚持保留那些原始服饰,以维护其原汁原味和时代感,同时也在新作品中尝试新的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