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雪芬,85岁的老姐妹,在百年越剧诞辰之际,我和其他老一辈的越剧艺术家们纷纷回到了我们的故乡嵊州。我们曾经在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女孩子,如今不再是“娴静尤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的模样。
我回娘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父母扫墓,然后是与越剧有关的事。我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戏的地方,那里还是旧日景象。在那里,我遇到我的老姐妹傅全香,我们聊起了童年的乡村记忆。我是大姐,看起来斯文端庄,但我的 sisters 都很俏皮,我们穿着红色风衣、翠蓝小西装、牛仔裤、玫瑰色围巾,都显得非常青春。
据说,为纪念越剧百年,嵊州将建立“中国越剧文化艺术中心”,每位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都会有一个个人纪念专馆。我回到嵊州后,对这里发生了太多变化,但人们对越剧的热爱依然如初。
我认为,越剧能走到今天,这段历史并不简单。起初,我们几个姐妹刚到上海时,越剧并不是大家庭里的宠儿。但随着我们吸收电影、话剧、昆曲等优点的大胆改革,对上海人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当时周恩来看过我们的作品,说我们不简单能演出鲁迅的作品。这也是很幸运的事情,因为它帮助我们摆脱了童养媳的地位,而且得到了党的关怀。
王文娟,她曾经的小旦,如今已升级为“林大师”,门下亲传有20多位遍布天下的演员和爱好者。她13岁就登台演出了,那时候她跟的是竺素娥老师,“那时我跑龙套”。“我的脸小,但老师教我演花旦。”她的唱腔是跟支兰芳学来的。现在,她觉得今天与生活距离远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演出场地,也是因为演员与观众联系少。“你得经常演戏,使观众看上瘾。”
海派越劇今年在杭州舞台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有人私底下嘀咕为什么上海 越劇院 的老底子戲服從來不改?昨天 王文娟 回答道,他们刻意保持原汁原味,以保留那个时代感。而新戲服裝则不断改进,比如《蝴蝶夢》、《趙氏孤兒》、《虞美人》等都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