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越剧明星自筹制作,打破传统等待演出模式
在上海越剧院的青年艺术家中,有一对金静和徐标新,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等待剧团安排演出的传统模式。相反,他们选择了一个创新的路径——自筹资金、自任制作人,并且自己负责营销推广。最近,他们推出了《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这两晚在逸夫舞台上成功举行。
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当时的越剧团队前往美国进行巡演期间,留下的一段空档时间。正是在这个机会里,金静和徐标新抓住了把握,这次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演员,更像是现代企业家,用自己的手脚来操控自己的艺术事业。
作为戚派花旦的代表人物,金静凭借她的才华,在这次专场中展现了一系列经典名段,如《白蛇传·哭塔》、《庵堂认母》、《苏三起解》等。她还特别挑战了一部1956年由戚雅仙演绎过但未留下录像资料的《祝福·天问》,并将其融合袁雪芬派表演艺术的精华,以独特的声音和形象重新诠释了“祥林嫂”。
而作为陆派小生的代表人物,徐标新则通过他的《李慧娘·救裴》展示了他文武兼备的一面。他运用长水袖和甩发等高难度技巧来刻画人物,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既有内涵又充满活力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专场由青年导 演王青执导,他也是一位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人物。在他的指导下,这个项目不仅完成了技术上的创新,也在表演形式上做出了突破,为越剧带来了新的风貌。
总之,《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的成功,是对传统艺能发展的一个积极探索,同时也是对于现代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亮丽范例。这两位年轻艺人的勇敢尝试,无疑为更多追求自由与创新的艺术工作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