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越剧满堂红认亲
文汇报讯,越剧明星们也曾抱怨无戏可演,但多数演员只能耐心等待剧团的安排。然而,上海越剧院的青年花旦金静和小生徐标新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他们自筹资金、自任制作人,并自己推广了一场《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在前两晚于逸夫舞台上成功举行。这次专场,是当今越剧界的一次亮相,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这门古典艺术的精华。
据了解,当时上海越剧院一团长赵志刚率队前往美国巡演时,金静和徐标新抓住这个空档,策划并排练了这段折子戏。作为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金静在此次专场中不仅表演了《白蛇传·哭塔》、《庵堂认母》、《苏三起解》等经典名段,还特别为观众带来了一曲《祝福·天问》,这是1956年由戚雅仙首演但未留下录像资料的作品。在她的唱腔中融入了袁雪芬派表演艺术的精华,以“祥林嫂”的形象深深吸引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与此同时,小生徐标新的表演也不容忽视。他在《李慧娘·救裴》的表演中,不仅展现出高难度水袖动作和甩发技巧,更凸显了其文武兼备的人物魅力。这一次独特且充满挑战性的尝试,无疑是对传统艺术一种新的诠释。
本次折子戏专场,由青年导演王青执导,他通过精心策划,将这些古老而又现代化的节目编排得既符合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此外,这个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越剧界一些年轻才俊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与观众建立更直接联系,从而增强了这种古代艺术形式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之,《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两位主角卓绝的专业素养,也证明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新颖而有效的手法,可以帮助维护并推广中国特色艺术形式。在一个充斥着快速消费文化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事件似乎提醒我们,再回望那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小镇故事,或许可以找到重新发现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线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