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演绎中,有些经常被运用的“赋子”经过多次演出,逐渐发展成为观众喜爱并期待的、较为固定的唱词和道白。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剧情和人物内心世界,充满生动性和真实感,不再是泛泛而谈的“赋子”。因此,它们被称为“肉子”。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剧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反复表演,唱词和道白已经趋于固定,没有它们,《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不完整了。如果将它们搬到其他戏曲作品中,便无法妥善融入,因而这些唱词道白成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志性部分,即所谓的“肉子”。在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可以随意变通其他部分,但这两段重要场景则必须按照既定模板来呈现,否则容易遭受观众嘲讽。
在越剧传统艺人的教学中,他们不仅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赋子”,还要教授一系列经典的、“肉子戏”。这样做有助于学员掌握扮演角色所需的一般技能,同时也让他们能够熟练地呈现那些深受欢迎且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