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展现出高昂、激昂的特点,郑州和洛阳一带的“高台班”开始向省会(开封)迁移,这标志着两大唱派区域之间交流的开始。1924年到1933年间,一些豫西调演员尝试多次加入“豫东”剧团合作,但效果并不好。直到1935年周海水戏班第二次来到开封,他们才真正站稳了脚跟,并打开了局面。这次是经过几个月精心准备,还组织了一批包括张同庆、燕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和汤兰香等名家的强大阵容;从社会背景看,由于时局发生逆转,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悲观失望乃至愤慨的情绪急需宣泄,因此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一流派。在艺术表现力上,“豫东”的慷慨激昂与“豫西”的深沉悲壮相结合,就像虎添翼,同时也是顺应潮流之举。毫无疑问,可以说三十年代这一融合与结合,为后来的豫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